查看原文
其他

另眼看媒体中的“性”!

周珺、刘文利 爱与生命 2019-12-01

(图片来源于网络)


21世纪的头十年,以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深刻地改变了当代青少年的成长进程。 “00后” 青少年(2000后出生的千禧一代)是移动互联网的 “原住民” 。他们的成长深受数字化媒介的影响,引起了全球性瞩目,被称为N世代、iPad一代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媒体对于青少年的性,包括性态度、信仰和性行为的影响。虽然媒体中包含的性信息可能会影响到任何年龄的群体,但青少年受到媒体的影响却格外显著。青少年阶段是逐渐形成性别角色、性态度和性行为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青少年对媒体传播的信息缺乏辨认能力和批判能力,大量含有性信息的媒体给青少年的发展,尤其是性健康和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和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帮助青少年正确地使用媒介是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从三个角度分析媒体对青少年的性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鼓励青少年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媒体中的性,同时我们也为父母帮助培养孩子的媒介素养提出一些建议。



01

“美”的理想标准

在当代社会,大众媒体对于女性的审美标准近乎扭曲,比如“美女不过百”、维密内衣广告 “完美身材(The Perfect Body)” 、 “蛇精脸” 、 “芭比眼” 等以白、瘦、锥子脸为美的网红审美标准,打着追求自我完美、追求时尚潮流的旗号出现,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审美观念。这种扭曲的审美标准给青少年,尤其是青少年女性带来的伤害是多方位的。美国心理学会一项研究表明,那些最经常浏览、认可媒体审美标准的女孩通常比其他女孩更容易对自己的外表感到不满意。她们会将自己的外表与媒体中不切实际的女性图片作对比,并通过媒体追崇的女性审美标准来要求自己。

其中,选美节目如备受关注的超模大赛、世界小姐等,对于女性的“美”的刻板印象不能不说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受这些模特们的影响,女性需要化妆、需要美容、需要丰乳,甚至整容手术之风盛行,女性开始按照一个所谓的公认的美的形象来塑造自我。选美节目向外传输了一种“外在美可以决定女性美”的一元论,它对于 “美” 即是身材与脸蛋的侧重,覆盖了过程中参赛者所携带的、但不易表达的其他特质。这在有意与无意中施加了对女性自我审视时的压力,固化了包括男性在内的全人类的审美标准。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狭隘的社会性别观念

媒体也常常传达非常狭隘的社会性别观念。一些广告常常含沙射影地描述狭隘的社会性别观念,甚至是负面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妈妈/妻子/女人为主角做广告的日化品牌,例如太太乐鸡精,以 “超能女人” 为口号的超能品牌,以 “世上只有妈妈好” 为口号的妈妈壹选清洁洗涤品牌等,都是把女性与家务联系在一起,迎合了 “男主外、女主内” 的传统性别刻板印象。此外,对女性的物化也频频成了众多广告用来吸引消费者眼球和制造 “亮点” 的技巧,比如之前被网友大肆批判后立即撤下的“奥迪二手车”广告,将男人挑二手车比作择偶,把女人比作二手车,是一种明显的对女性的物化。广告不断传播女性从属和依附的思想意识,强化了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规范,这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别观念的误导影响巨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些网络游戏也常常含有狭隘的社会性别观念甚至是性别歧视和侮辱。游戏里的女主角身材比例夸张,人物形象单薄,多只呈现弱小可怜的一面,口中常是挑逗性欲的语言。游戏里的男主角形象往往是阳刚壮硕,充满暴力,唯一的目标就是毁灭和征服。这样的网络游戏宣扬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暴力,对热爱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造成负面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肥皂剧中呈现的男性和女性形象有时也表现出性别偏见、不平等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性别刻板印象。例如,衣着暴露、姿态性感来吸引眼球的女主角形象恰恰凸显了媒体对女性的物化。 “被霸道总裁壁咚” 的看似浪漫情节也有明显对“性骚扰”迷糊处理的嫌疑。故事情节中传播的性别歧视比如对“小三”的污名化和羞辱可能不易于被大多数人察觉。长此以往,或许会影响到一些男性和女性看待自己和异性的眼光。

此外,受到各阶层人群喜爱的婚恋节目,比如一直备受关注的《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等一批电视相亲交友节目走红。可以从这一类节目中观察到当下男性和女性的择偶标准都一直处于变迁中,但也不乏一些固定的两性择偶标准,比如男性希望女性 “温柔、漂亮、孝顺、持家” 等,而女性则希望男性 “有房、有车、工资高、身材健硕” 等。对于男女性的职业描述,受 “美女经济” 的消费主义思想影响,女性的身份常常被简化成 “美女” 的概念,而她们的其他特性比如职业却被忽略了。女性教授、律师、医生等也无一例外地被媒体在她们的称呼前强加上 “美女” 二字,似乎只有她们的女性特征而非她们的成就才足够吸引眼球。这种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二元对立的两性形象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性别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多元性别群体的生存和发声空间,不利于培养儿童包容、多元的社会性别观念,更不利于包容和多元社会的发展。


03

媒介性化现象

近年来,青少年的性化现象尤为引人关注。 “性化(sexualization)” 一词来自于“性的社会化(sexual socialization)” , 这个词是由美国学者斯帕尼尔提出, 是由 “sexual” 和 “socialization” 两个词组合而成。青少年性化是指青少年受媒介性化的影响,不断接受并适应媒介传递的性信息、性知识和价值观的社会化过程。


Tom Ford for Men香水广告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少年女性常常被看成是媒介性化的最大受害者。一方面,她们作为客体被网络媒体塑造成性对象。大量研究表明,各类媒体中都存在对女性的性化,包括电视、音乐视频、体育媒体、歌词、电影、杂志、网页、广告、电子/网络游戏等。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在媒体中受到性化,比如女性常被描绘为穿着暴露、面露性挑逗式神态;也更容易被物化(objectification),比如被当作装饰性的物品,或只被看到局部身体部位而非整个身体。另一方面,受媒介对于女性审美标准的影响,很多青少年女性更容易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热衷于展现自己的 “性感” 。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青少年逐渐形成性意识,成为性主体的关键时期,但是青少年性化现象却阻碍了这一时期青少年积极、健康的性发展。美国心理学家Deborah L. Tolman认为在青少年性化现象普遍的今天,年轻女孩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纷纷追求性感,却对 “什么是性感” , “什么是性欲” 缺乏了解和思考。这也使她们更容易在亲密关系里尝试高风险、不安全性行为。

此外,受媒介性化的影响,那些看起来更年轻的女性通常被认为更性感。这种模糊年龄界限,而把年轻作为女性性感的标准,直接加剧了网络媒体上的 “洛丽塔效应” ,危害了青少年的性健康和性发展。日前,各大视频媒体如A站(AcFun弹幕视频网)、B站(哔哩哔哩,bilibili)等ACG弹幕网站上走红的 “萝莉少女” 说明了 “洛丽塔效应” 的存在,并出现了 “低龄化” 加剧的趋势。

其中,广告因为常常涉及性内容和性隐喻,成为媒介性化现象的重灾区。内衣、牛仔裤、啤酒和香水广告中涉及性的内容通常会非常直接。这些广告通过一系列剪短的场景或图像,以视觉的形式讲故事,无意解释产品的实际益处(如价格和功效),而是向观众提供一种形象或态度。这些广告,尤其针对儿童和年轻人群,利用他们对吸引力、和性有关的一切感兴趣和好奇,影响着他们对待外貌、身体形象和异性的态度和观念。

NATAN钻石广告:让女人张开大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媒体呈现性信息和性内容的目的是挖掘话题、娱乐大众,而非对大众进行知识普及。因此,媒体呈现给我们的并不是对于性的真实描述。对于这些性内容的正确与否,广大互联网使用者,特别是青少年必须学习如何分辨。


04

父母该怎么做?

家庭在儿童性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母要保证子女健康成长,对子女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作为父母,在提供给孩子手机等接触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工具时,应留心孩子在看什么,感兴趣什么,特别是让孩子沉迷的文化产品应该引起父母的高度关注。但事实上,不少父母自己也是 “网瘾” 、 “低头一族” ,用手机、iPad“哄孩子”的父母大有人在。父母应该主动关心孩子,更重要的是应该先把自己从被手机“奴役”的沉迷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需求。这对于那些遭遇网络性暴力的孩子尤其重要,父母如果能及时观察到孩子在事发后的情绪变化,安抚他们情绪的同时保证能和他们畅通、平等地交流,并能让孩子明确知道父母是和他们站在一边的,对缓解网络暴力给孩子带来的创伤十分有利。

第二,父母要主动虚心学习数字化媒体由于出生年代和成长环境的巨大差异,00后在出生时就被冠以“数字原住民”的称号,这与作为“数字移民”的父母之间形成家庭内部的数字代沟。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如何正确使用数字化媒介时,也应该与时俱进。父母可以多利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比如和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饭桌上,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与孩子交流当下互联网媒体上流行的现象和文化等,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辨别一些虚假、错误的信息。比如,在面对媒体呈现出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时,父母应及时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非常重要。

此外,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想要保护孩子的急切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伴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与独立,与其寸步不离地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不如和孩子一起建立家庭内部的媒体使用规则,比如每天上网的时间、时长,上网浏览的内容,使用手机的时间、时长、场合等。此外,为防止孩子接触含有不良信息的网站,父母可以在家里的电脑上设置 “绿色屏障” 比如一些拦截软件,为孩子创造安全的上网环境。

更重要的是,面对没有边界的互联网空间和鱼龙混杂的海量媒体信息,健康而及时的性教育,对于性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说十分重要。许多父母羞于在家里和孩子谈论与性相关的事情,甚至不愿意提起“性”这个字,自以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了”,拒绝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做法。父母不但要与孩子一起探讨媒体中的性信息,还要一起探讨各自对媒体中的性信息的态度,对于媒体中对性和社会性别的偏见和歪曲,父母要及时和孩子讲解、纠正并加以引导。 “性” 不是无师自通的,在合适的时候展开全面性教育对培养青少年辨别和批判媒体中的性信息的能力,形成健康积极的性观念和性态度,以及终身的性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the Sexualization of Girls, 2010.

2. Robbie Duschinsky, What does Sexualisation mean, Feminist Theory, vol.14, 2013, pp.255-264.

3.  Stice, E., & Shaw, H. (2003). Prospective relationship of body image, eating, and affective disturbances to smoking onset in adolescent girls: How Virginia Slim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1, 129–135.

4. The Gallup Organization: Towards a Safer Use of the Internet for Children in the EU – a Parents’ Perspective (Analytical Report), December 2008.

5. Tolman, D. L. (2002). Dilemmas of desire: Teenage girls talk about sexuali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UNICEF): Child Safety Online: Global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Publishing, December 2011. p.18.

7. Ward. L et al. 2016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Sexual Media Content and Effects. Published online.

8.  [美]威廉•L•雅博,芭芭拉•W•萨亚德等,认识性学[M].插图第六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爱白文化教育中心译,2012:450-454》.

9.  陈昌霞和张洪峰.家庭早期性教育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研究 [J]. 青少年性健康,2012年21(4):45-51.

10.张海波 《中国儿童的数字化成长及网络素养状况研究报告(2016-2017年)》.

作者:周珺、刘文利

编辑:刘文利、周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